欢迎访问某某高级中学官方网站
站内搜索:
浏览信息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浏览信息
《登高》教学设计
【字体: 】   【时间:2018-1-19】  【作者:超级管理员】  【关 闭】  【打 印
教学目标:

一、知识与能力。

1.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,掌握“知人论世”的基本阅读方法。

2.把握主要意象,培养学生的联想、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。

二、过程与方法。

1.吟诵法。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、音韵美。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、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、生动的画面,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。

2.讨论法。

3.点拨法和讲析法。

三、德育渗透。

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。

教学重点:

形象与情感的关系。

教学难点:

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、生命之秋的同时,最根本的是悲国家之秋、社会之秋,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志士情怀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  导入:

秋,是一个让中国诗人咏唱不绝的题材。秋,是萧瑟凄凉的。曹雪芹的《秋窗风雨夕》中说“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。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。”,柳永的《雨霖铃》中说“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哪堪冷落清秋节。”秋,也是绚烂多彩的。毛主席在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说“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,漫江碧透,百舸争流。”,刘禹锡在《秋词》中说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”可见,不同的诗人对同样的秋天却有着不同的感受。那杜甫笔下的秋天又如何呢?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誉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的杜甫名篇《登高》。

二、  三读诗歌。

1.找学生诵读,让学生说说整体感受。

2.教师范背诗歌,学生注目。(带入情境,整体感知,品味音韵美,此为情读。)  

问题1:感受如何?(意境——经由我二次加工后给你的感受、感觉。)3.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。(领悟大意,此为意读。)

三、探讨景、境、情的关系。

问题2.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?(悲)诗人“悲”什么?(情 由表及里——知人论世)

A.个人遭际(人生之秋):

宋代罗大经曾说“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”,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:

   万里,地之远也;秋,时之凄惨也;

   作客,羁旅也;常作客,久旅也;

   百年,齿暮也;多病,衰疾也;

   台,高迥处也;独登台,无亲朋也。再加上“戒酒”。

B.国家命运(社会之秋):悲国家、悲社会,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,破败不堪,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、年老多病,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,都是不为足道的。(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补充)

C.自然之秋。找出前两联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意象,试做描绘。(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)。

秋风——“急”,劲急。秋天本来是容易刮风的季节,杜甫在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曾经写到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”,曹丕在《燕歌行》中也曾写到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”,可见刮风是秋天的季节特征之一,而江边的风要比其它地区大得多,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,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,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,所以一个“急”字,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。不仅如此,这个“急”字,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。秋风本来就是凉的,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它地方更凉,江边高处的猛烈的秋风就会特别的凉,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。这种寒凉,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,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,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,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。

天——:“高”,高远。诗人站在江边高岸,抬头远望,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。本来秋日的天空往往会令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,但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因人的心情而异的,对于心情愉快的人来说,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,而对于一位被国难家愁所困扰,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,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、空空荡荡。所以一个“高”字,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。

猿啸(声音)——“哀”。   夔州一带多猿,鸣声凄切,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,并且用“哀”字来描写,一个“哀”字,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,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。

渚——“清”。 “渚”是江中的沙洲,站在高处朝下看,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,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,所以说“渚清”。

沙——“白”(颜色)。 接下来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,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,作者用了一个“白”字。从色彩学角度来看,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,这种冷色调的“白”沙,与前面的“清”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,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。

鸟——“飞回”。 然后,诗人又抬起目光,看到了在江上飞动的鸟。由于风大,鸟在风中飞得非常吃力,所以用“回”,回旋地飞。如果我们联系到诗人当时的艰难处境,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写到“鸟飞回”了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,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,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。在这里,鸟已经不是鸟了,而成了诗人的化身。鸟飞倦了可以归林,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,有家难回,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!

在诗作之首,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。(境)

第二句紧承上句,继续描写诗人站在高处所见到的景象。

落叶——由落木,想到了树,由树及人,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。杜甫看到落叶飘零,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,已是晚年,已老了。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。生命是短暂的。倏忽就是百年。杜甫生于712年,卒于770年,活了58岁,写这首诗时是767年,55岁,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。

如果说“落木萧萧”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,那么,“不尽长江”呢?应该是时间的无穷,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。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

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,联系起来总结一下,是互相对比着写的,也有衬托,人的生命越短暂,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。或者反过来说,历史和时间越悠久,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。“人的生命”,指的是个人的生命。人生倏忽百年,江山万古长青。朗诵?你就是杜甫,面对萧萧落木,你应该是什么心情?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?你心里的这两句,心里想——我老了;我怎么这么快、转眼间就老了呢?

长江——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,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。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。但同时,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,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,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,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,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,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,都难免一死。这是一种必然规律。所以,他又感到豁达、坦荡、胸襟开阔。

四、总结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。

1.知人论世。2.直接抒情。3.间接抒情(借景抒情)

五、再次诵读诗歌。

六、作业。

把本诗改写成散文。

关闭页面】【页面顶部
 
 
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
  网站管理  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
地址:XXXX市XXXX区XXXX街XXXX号 邮编:XXXXXX
联系电话:024-XXXXXXXX
辽ICP备XXXXXXXX号
技术支持:FLASH专一多媒体课件网 联系QQ:2017530471
 
官方微信公众号